多情文人,晚清“书圣”;寒窗十载,以墨入仕。
历经四朝,命运多舛;教书育人,心忧天下。
翰墨飘香广流传,桃李天下映乾坤!
清咸丰四年,距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十余载,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腐朽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在贵州司南府一个姓严的土家族农户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孩子的父母给其取名寅亮。
同治三年,严寅亮已十岁了,他个子很高,却很瘦弱。像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他已在私塾学习了两年,先生所授内容已满足不了他的渴求。闲暇时,严寅亮便练习写字。由于出生贫寒,无钱购置笔墨纸张,严寅亮练字时十分苦恼。
寒冬时日,严寅亮帮母亲生火,无意中甩出一根木柴,木柴落地时在泥土上划过一道痕迹,他沉思了一会儿,似想到了什么,少顷,便随手扯起一根木棍,在泥土上划,见能写出字来,欣喜若狂,遂从屋外取来树枝,将柴灰铺在地上,用树枝作笔,柴灰当纸,在上面练字。
自此以后,严寅亮每日从私塾回家,将一天所学内容写于灰上,写完后,依葫芦画瓢在柴灰上练字。他想若有一本字帖拿来临摹,效果肯定好,但字帖从何而来?
这日,严母正准备去大户家做活,严寅亮缠着母亲,说要去帮着干活,严母拗不过他,只好带上他。母子俩沿着小道,翻过山坳,来到大户庄前。经母亲介绍,严寅亮才知大户姓董,名殷实。董府在方圆百里内,是有名的富户,有良田千亩,且置有许多店铺。
严寅亮随母亲从侧门进入董府,见仆人们都忙个不停。有剪枝除草的,有擦洗回廊的,有晾晒衣物的,你来我往,十分忙碌。严母亦跟着忙起来,趁母亲不注意,严寅亮沿着回廊溜到正堂,见董殷实正端坐堂内品茶,品毕,又呼啦啦地吸着水烟,而后像升入仙界一般,闭目养神。严寅亮正准备进屋去,董殷实睁开了双眼,他见一少年站在堂内,厉声喝问道:“哪来的野小子,敢私闯我董府正堂?”
严寅亮虽年幼,却懂得礼仪,忙躬身说道:“董老爷,我乃临庄严家小子,今日随娘亲来到府上,斗胆想向老爷借书。”
听到“借书”二字,董殷实哈哈大笑道:“你这野小子,饭都吃不上,还想着念书,我看你是不是饿昏头了,老爷赏你一碗饭,吃完赶紧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