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曾吟咏: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在诗词里提到的“寄奴”,也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因为刘裕被称为“刘寄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刘寄奴是刘裕的小名。宋高祖武皇帝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生于兴宁元年三月。京口(今江苏镇江)人,其先祖举家随东晋王室南渡迁居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刘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镇江。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南朝宋武帝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使得中原暂时告别了动荡的割据的局面,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刘裕执政期间,多有政绩,被明朝的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
刘裕的出身只是低微的寒门,这个刚出生便死了娘,又被爹抛弃的孩子便被寄养到了一位少妇家。也因此这个孩子得到一个小名:寄奴。他后来的大名,是刘裕。按《宋书·刘怀肃传》的说法,这位少妇是刘裕的从母。从母,是母亲的姐妹,也就是姨妈的意思。刘家“先前也阔过”。按《宋书》的记载,他是汉室宗亲,楚元王刘交之后。刘裕的祖父外祖父都是太守,父亲还是个小吏,按理说应该家境不错,但是他们的职官都是挂名的无实权,侨置太守,虚有其名而已。后因他的父亲刘翘早逝,家境更为贫苦,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
少时,刘裕家贫,以种地、砍柴维持生计,但他性格强悍、坚韧,喜冒险。少年刘裕跟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叛逆张扬,整天游手好闲,也不爱读书,略识几个文字,怎么看都是乡下的熊孩子,无半分帝王之相,但还算孝顺靠,卖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东晋孝武帝时,刘裕投身行伍,开始了戎马生涯。刘裕是个挺好赌的人,不管输赢都要去凑一番热闹,而投身戎马可能是他这辈子下的最大的一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