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图文]西餐初入中国时的趣事:民众皆认为其“野蛮”

故事屋 | 发表于2017-08-18 | 作者:张三 | 来源:网络 | 被阅读
导读:
上海最古老的西餐厅德大西餐社1897年的老照片。
在中华饮食史上,一向都是善于吸收外来饮食文化,并把它融入到中华饮食文化中,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荦荦
民国时期哈尔滨松花江太阳岛上的“米尼阿久尔”咖啡西餐厅

营养救国

现代营养学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是工业革命和实验科学的成果之一。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以格致之理,推求养生”。现代营养学诞生不久,很快就与西方的传统饮食文化相融合,成为西方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并通过译书和女子学校教育在中国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融入到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大合唱中(尽管声音非常微弱)。在一些人士的眼里,中国之所以贫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东方人的体质不如西方,“走在路上,到处碰到黄萝卜色的脸孔,佝偻咳疮的病态”,因此要救国首先要从增强国人的体质入手。而要增强国人的体质,就应该改善国人的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映蟾认为,“外国人的食物比我们少而简,但是他们的体躯却是比我们高大雄健……外国人并没有特别强健的方法,中国人也并不是生来就又黄又瘦,实在是因为太缺少食物化学的智识以及对于食物不晓得去注意选择、配合、调和而满足我们身体上的要求之故。”章绳以也说:“东亚病夫之名,由来已久,讫今尚未除去,最大原因在食物的营养不讲究。”徐珂说得更加直截了当:“饮食为人生之必要,东方人常食五谷,西方人常食肉类。食五谷者,其身体必逊于食肉类之人。……吾国人苟能与欧美人同一食品,自不患无强盛一日。”吴宪在比较了国人和西人的营养差距后,提出了改善膳食结构、增加动物性营养摄入(特别是多喝以往国人不爱喝的牛奶)的主张。这类“救国方案”虽不免流于琐屑,大有回避社会主要矛盾之嫌,但毕竟作为近代中国诸多救国方案的“另类”而实际存在过。如果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话,这种“另类”的救国方案也自有其合理处。

近代以来,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对前者既有吸收又有排拒:吸收的是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科学”(“营养学”)、“文明”的成分;排拒的是它“野蛮”的成分、不合中国民俗的成分。从总体上看,近代从西方传进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饮食文化,虽然使一些“趋新”人士对它“津津乐道”, 但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冲击,只不过增添了一道“异味”罢了,很多人只是偶尔尝一尝,然后依然如故,吃他的家乡菜。

猜您喜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