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经》谈的虽然是性爱艺术,但作者常常偏离正题去谈克制、弃绝。这表面上与全书所谈内容显得不太谐调,实际上却反映了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是宗教苦行,另一方面则是生活的享乐,这两方面既可以相互分离,走向各自的极端,同时也可以相互融合互补,人不应当一味地享乐,也不应当一味地苦行。印度古代社会中有二种女人可以在社会体系内自由活动,一种是修女,另一种是妓女,妓女可以变成修女,修女也可以是妓女;再者,修女也可以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婚姻幸福,印度古代著名的戏剧《沙恭达罗》描写的就是净修女动人的爱情故事。
自由恋爱
在迦梨陀娑的戏剧中,净修林的平静、柔和也与青春、爱情以及享乐联系在一起,家居生活与林居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沙恭达罗是净修者干婆的女儿,她以自由恋爱的方式与国王豆扇陀结婚了。在迦梨陀娑的笔下,净修林不仅是世外桃园,而且也是青春乐园,豆扇陀一眼就看上迷人的净修女沙恭达罗:“野林里的花朵以天生的丽质超过了花园里的花朵”,这正是常言所谓的“家花不如野花香”;本来,净修林里的女子都有一定的清规戒律,但这些清规戒律对豆扇陀不仅不是约束,反倒进一步激发起他对沙恭达罗的浓厚兴趣,说沙恭达罗是“一朵没人嗅过的鲜花,是一个没被指甲掐过的嫩芽”。
从印度文明的起始,森林就与各种宗教仪式连为一体,历代国王都很看重净修林,并把维护净修林的安静与平和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但国王豆扇陀在此却将净修林看成了一个大花园,看到一只蜜蜂绕着沙恭达罗飞舞,想吸吮沙恭达罗那一切快乐之源的樱唇,他便挺身而出,说道:“在这太平盛世,在伟大国王的统治下,谁敢对贞洁的净修者的女儿们有无礼之举?打着“保护”净修林、驱走蜜蜂的名义,他走到了迷人心魂的沙恭达罗的跟前。
有据可循
印度古代作家常常把自然作为描写人类生活的背景,而自然的象征是森林,与城镇生活明显不同的是,森林生活没有什么人为性,更富于自然的色彩。诗人常常以对四季、山水和小村庄的描写来反映他们的思想和社会,尤其是将森林里的净修林作为人类可以享受美好自然和青春爱情的理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