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戒色吗?
印度古代的托钵僧既可住在森林里,也可离开森林,住在村庄或是城镇,一切都着眼于他修行的需要,有不少托钵僧喜欢生活在森林里,尤其是净修林里,因此他们又被称为“森林的居住者”(aranyakas)。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献中有很多这样的托钵僧或比丘的描绘。
在印度古代文明中,森林不仅是宗教意义上的净修林,而且也是印度古代性爱故事发生的背景。蔓藤缠绕着大树在《梨俱吠陀》中就已经成为性爱的象征了,在印度古代著名的性爱经典《欲经》中,犊子氏描写道,在四种基本的性爱游戏中,女性在其中的二种游戏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其一,她像蔓藤缠绕于大树一样依偎于她的恋人,亲吻着恋人并激发起他的艳情。其二,正像卡朱拉霍庙宇的雕刻一样,她将一只脚放在男人的脚上,另一只脚放在男人的腿上,一只胳膊抱着他的背部,另一只胳膊则抚着他的肩膀和脖子,像一棵树一样依附着他。这些关于性爱的描写与森林文明结合在一起,其主要意义在于它将人之性爱与自然连为一体,使之变得古老而永恒:性爱以及对性爱的赞美自印度文明的初始便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性爱的存在
世俗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梨俱吠陀》创作于公元1000年之前,它对后来的包括当今的印度生活都在不断地发生着作用。奥义书大约开始于公元前7世纪,是从禁欲主义的角度对人的生活做出解释,这不同于吠陀时代从感官角度对性爱所做出的理解,倒是更富于哲学和超验的意义,但这只是吠陀观念的发展和补充,并不是对吠陀世界的摧毁。这两种世界观在《欲经》中都有表现。
犊子氏生活的时代,克制是其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艳欲主义,就像苦行主义一样,依赖于对身体的控制技巧即瑜伽。犊子氏说,人不能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沉溺于欲望,这一方面表示出他对性欲的克制,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对当时颇为流行的人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要致力于弃绝这种观念的怀疑和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