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是亚洲乃至世界十分重要的一组国际关系。从战争与和平视角观之,长期游走中日之间的诗人、史学家郭沫若曾用“两千年玉帛、一百载干戈”来概括中日关系,庶几确当。笔者还可以补充一句:历史告诉我们,中日两大邻近的文明国度“和则双利,战则两伤”。
笔者在2013年9月举行的一次《跨文化对话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题为《从历史纵深看中日关系》发言,提出应从更广阔、更深远的文化眼光看待中日关系的建议。
第一,从历史流程观测,在很长时期中日关系是亲善友好、互动互利的,此即所谓“两千年玉帛”。应当把中日关系纳入这一宏阔的历史流程,方不会一叶障目,而可以见到希望、见到大势。
第二,日本特殊的自然条件让其有一种空间上的生存危机感,企望向外扩张,当其国力强盛时,就将这种诉求变为行动。而日本如此动作,往往选择中国处于衰弱之际。中日间的“一百载干戈”,正是日本攻击时处弱势的中国造成的,中国起而自卫、奋然抵抗。这加害与受害的基本历史判断,决不可暧昧(据说“暧昧”是日本人性格之一种),不能任右翼诡辩,混淆视听,把一百载干戈的责任推到受害国身上。
第三,“化干戈为玉帛”是今人的责任。就日本方面而言,要深刻反省历史和战争认识等问题,可以参考德国二战后做认真反省从而得到法国等欧洲国家谅解的做法,这一成功经验(德法间数百载干戈都可以化为玉帛)应该作为解决中日之间百年干戈问题的一个示范。
总之,我们既要铭记“一百载干戈”血的教训,也不能忘却“两千年玉帛”造就的文明光华,要勇于和善于“化干戈为玉帛”。谨以笔者两年前的上述发言作为拙作《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前记的结尾。
(冯天瑜、任放:《日本对外侵略的文化渊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注释:
〔1〕戴季陶:《日本论》(外一种),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1页。
〔2〕〔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