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抗战即将结束的1944年5月,同时在西北师范学院及西北大学任教的黎锦熙教授,还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歌”歌词为脉,作出一篇《国立西北大学校史》。该校史将每一句歌词排序解说,对“西北联大”所组各校历史做了简明介绍,对各校合组分拆情形加以分析,可以说是对数年来汉中区域内院校分而未分的实际状况的恰切又实事求是的解说。
还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有趣现象是,多位教授,由于被数所院校合聘或彼此兼课,被多所院校列入了自己的学人名录。譬如黎锦熙、许寿裳、陆懋德、黄文弼、罗根泽、杨晦、谭戒甫、刘朴、杨人楩、罗章龙、马师儒、黄国璋、郝耀东、袁敦礼、董守义、徐英超、王耀东、吴世昌、郁士元、周传儒、汪堃仁……50多位学者教授,被分别列入了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校的学人谱。当然,有些教授名字还会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或其他相关联院校的名录中。他们中的多位,本身或后来,就分别在这几所院校任教。中国旧式高校,教授、教师采取聘任制。一个教师在一两所院校任职是常有的事。但在如此短的时间,教师如此集中地出现在数所院校名录中的情况,应该绝无仅有。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抗战时期的某种特性,但同时又可作为我们今天了解这数所院校合作紧密的清晰表征。
因何名声甚微
抗战结束前后,居于此地的数所院校,部分向他处迁移。譬如西北师范学院,1940年开始分年向甘肃兰州迁移(1946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在北京复校,称“国立北平师范学院”即今北京师范大学。)留在甘肃的西北师范学院部分于1958年更名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恢复西北师范学院原名。1988年改名西北师范大学。1946年,教育部下令北洋大学复校,西北工学院大部分师生返回天津北洋大学。(1951年9月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更名天津大学)余部迁至陕西西安、咸阳,形成今天的西北工业大学。抗战结束,原“西北联大”主体的西北大学,迁建西安,在原西大校址办学。西北联大农学院来汉中后,设于沔县。西北医学院1946年又并入西北大学。
与“西南联合大学”相比,“西北联合大学”的名声不为多数人所知。这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