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不和、欠粮欠饷、军纪糜烂,这些都不是袁崇焕一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明军的战斗力长期不振,与后金野战几无胜绩,甚至有时八旗军队甚至只需要列阵就能让明军望风而遁。袁崇焕对此也束手无策,他能想的办法不过是“凭坚城,用大炮”,避免野战,对于明军战斗力的提升没有任何作用。而这一经验在他手上推广扩大,辽东防线实则成了明末版马奇诺防线,在财政上拖垮明朝的同时,被后金轻松绕过,贻笑大方。
那么明朝毕竟“泱泱天朝”,崇祯依旧坐拥天下,能否通过积极的改革,让这些弊端消融呢?答案依旧是否定的。
当时明朝的腐坏是根本上的糜烂。自然灾害毫无疑问是农业社会的最大的天敌,此时随着小冰河期的到来,农业遭受巨大破坏,物价飞涨。在天启年间一斗米就可以达到价值一两二钱,这差不多是一个士兵的月薪了。继天灾之后是人祸,明朝僵化的政治体制此时已经腐败横行。惊人的腐败导致行政成本高的离谱。比如崇祯曾拨出十万私房钱赈灾,结果得到赈济的只有7000人,平均十两银子尚不能救活一人。皇帝的私房钱尚且如此,公帑效用几何可想而知。
整个国家机器从上到下彻底腐朽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一个袁崇焕根本改变不了的。最后毁灭明王朝的农民军,其最初源头是“山西,陕西大饥,府谷民王嘉胤倡乱,白水盗王贰等应之,众五六千人,为流寇之始”。但我们仔细回顾这一起源会发现,实际上是明朝政府对饥荒的应对直接将灾民逼反。“御史黄道真请发赈,以解饥民之从贼者,不报”,就如同一个病人看医生,医生给开了药药房却拒绝给药,导致“其势日增”,但是“而官府听之不闻”,灾民为了生存,只能造反。而各地官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甚至在面对农民军的时候也只想着将烫手的山芋扔给别人,设法将其驱逐出去就大功告成。这是就算袁崇焕不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客观的说此时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没有任何人任何手段能够挽救。又遇到了崇祯皇帝这样急功近利的君王,袁崇焕可以说是尽力了,但是无论是他的主观能力还是当时明清的客观局势都无法让他成为明朝的“拯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