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抨击美国当局对华人的迫害,大多采取了他特有的政论形式。他那带有讽刺性的表达方式,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有人评论说,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关于资产阶级“文明”对中国的致命威胁是通过讽刺性的语言而显露出来的。
向中国留学幼童伸出援手
中国第一位留美学者容闳,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积极倡议向海外派遣幼童留学生,学习西方的科技。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下,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拔了120名年龄在十二三岁的优秀少年,分4批派往美国。这些幼童赴美后,很快受到美国社会的影响,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剪掉辫子,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皮鞋,甚至积极传播西方思想。清朝“守旧派”对此惊恐万状,大骂留学生“大逆不道”,并下令留美幼童提前回国。
容闳接到幼童回国命令,非常焦急。他自知无法与朝廷争辩,只能求助于美国开明人士。于是,他写信给牧师杜吉尔,恳请他去纽约找一下即将访华的前总统格兰特将军,烦请格兰特对李鸿章施加影响,允许幼童继续在美国深造。杜吉尔与格兰特并不熟,于是又找到了熟识格兰特的马克·吐温,马克·吐温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不久,马克·吐温与杜吉尔一起拜谒格兰特。格兰特对大文豪马克·吐温十分敬重,满口答应了他的请求。1879年,格兰特访华时会见了李鸿章,他劝说后者撤销中国幼童返国的命令。但李鸿章却用模棱两可的话搪塞了过去。格兰特回国后,马克·吐温立即求见,询问与清政府交涉的情况。格兰特将实情相告,马克·吐温十分着急,恳请格兰特继续斡旋。格兰特随后给李鸿章发去专函,力陈中国幼童完成学业的重要性,使李鸿章大为感动。1881年3月,李鸿章给容闳去信,同意暂时维持现状。马克·吐温得知后,心里才一块石头落地。可好景不长,半年后,清政府再次下令,强迫大部分幼童返回国内。
环球旅行不忘关注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