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图文]“嗲”是怎么来的?

故事屋 | 发表于2017-10-17 | 作者:李四 | 来源:网络整编 | 被阅读
导读:本书是海派文化研究专家薛理勇的新作集。书中对许多富有海派特色的上海方言词语、上海民俗现象的源流、演变作了清晰的梳理,有考证,有趣味。
嗲和作
“嗲”(音近d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康熙字典》等均引用汉代扬雄《方言》中的一段话:

扬、越之郊,凡人相侮以为无知,或谓之“斫”。

这也许是对“斫人”的最好解释,“斫人”并不是砍人,而是用语言侮辱、烦闹他人。“扬”即古扬州,今江苏扬州,“越”为古越州,今浙江绍兴,古扬州和越州大部分地区是吴语区,可见吴方言中的“zò”应该写作“斫”,是吴方言中保存的古音古字。

斫人斫死斫活,与钝刀子割肉一样,有苦讲勿出。有一次去作家协会,车子刚进门,驾驶员对我讲了一句话:“这里面全是‘斫家协会会员’,个个‘斫’得很,你可要当心一点。”我愣了好一阵才醒悟,驾驶员有意把“作家”讲作“斫家”。后来我又确实在其他场合听到,上海人真的把“作死作活”、“作天作地”的人讲作“作家”的。

卖洋三千

“卖样”是以前上海话中常见的口语,现在的使用率已日益下降。其义一般可以理解为炫耀、卖弄。如,某小孩拿出一件东西炫耀,其他孩子十分妒嫉就会讲:“卖样点啥,啥人稀奇依迭种物事。”(卖弄点啥,谁稀罕你这东西。)

1935年出版的汪仲贤著的《上海俗语图说》是一本专门介绍上海俗语的著作,该书收“卖羊三千”条目,汪仲贤把俗语写作“卖羊”,但他心里则认为应该写作“卖洋”,所以他就去解释这个“卖洋”的“洋”:

有一部分上海商店,猜透了上海时髦人的心理,把东洋来路货改头换面,冒充国货发卖,货品又好,价钱又便宜。在时髦人心里呢,正愁不好意思走进东洋店里去买他们心爱的东西,有人代他们改头换面,正是求之不得,嘴里问着“不要是东洋货吗?”心里却唯恐这是真正的中国土产,买了回去,即使被人识破是仇货,好在有商家代他们受过,自己不必负丝毫责任。

这一手把戏,上海人叫作“卖洋”。“卖”通常是指商品交易中卖出,也许是商品出卖时应该或必须把商品做得漂亮点,受人欢喜点,于是“卖”的引申义就有“卖弄”的意义,这类词汇在沪方言中也是常见的,如上海语中的“卖相”可以指商品的包装、外观,同时又可以指外表、相貌,这里并无买卖之义。“卖样”也被讲作“卖样三千”(“三”也被读作沪方言的“式”)。“三千”似乎是程度副词,宁波方言中同样的词也有“乱话三千”。这里“三千”有“很”的意义,至于这“三千”究竟该怎么写,我也一时无法“卖样”给读者看了。

猜您喜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