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潮汕1943:大饥荒卖人论斤两,七八元一斤

故事屋 | 发表于2017-10-10 | 作者:严六 | 来源:网络整编 | 被阅读
导读:潮汕大饥荒时期,灾民群聚汕头存心善堂门口等待施粥。资料图片晚上天仍很热。秦梓高村里一位长辈阿婆睡在了家门口。第二天,村民再没有看到她。流窜到平原上的饿狼吞噬了她

日军占领潮汕后,控制了海域,不准渔民出海捕捞,把渔船凿沉,怕渔民跑掉去通风报信,偷运物资入内地。这对于以捕鱼为生的沿海一带居民是致命打击。《广东省志·自然灾害志》记载,“沦陷后渔船或沉或毁,所存十无二三”。

对后来的大饥荒来说,日军最残酷的举措还包括对海运的控制。当时,广东属于缺粮省份,每年欠3个月粮食。潮汕是人多地少的地区,抗战前从东南亚进口大米糊口。日军阻断了海上贸易,等于切断了居民的生命线。

在严密封锁中,日军断绝了另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侨批。侨批即海外华侨寄回国内的汇款和家书。当地每年有大量破产农民到东南亚国家打工,将收入寄回来养家。这当中包括吴七老人的父亲。

吴七是揭阳埔田镇长岭村人,幼时家庭贫寒。1923年,他出生时父亲就去了柬埔寨打工。吴七7岁时,父亲回来了,六年后父亲再次外出。“那时的风俗是过不下去就到国外打拼。日本人侵略中国,侨批就没寄了。侨批一断,我们就没得吃了。”吴七回忆。

猜您喜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