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过后,周恩来、叶剑英全力以赴领导赈灾善后。长沙人民不但生产自救,还依旧向前线源源不断地输出兵员、米粮和战略物资,湖南每年支援前线及兄弟省份的粮食为1000多万石,棉花70多万石,棉布500多万匹,成为捍卫大西南的“盾与仓”。第三次长沙会战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长沙望岳、美同、含浦、长乐4个乡的农民冒着枪林弹雨,直接把1000只鸡、5000公斤猪肉送到守军阵地上。在这样一个历经战火洗劫的城市,在如此短的时间募集出如此丰富的物资,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硝烟已去,山河依旧,今天的长沙早已在焦土上重生。登麓山之巅,岳麓为屏,湘江为带,山水洲城的独特美景尽收眼底。
然而,历史永远铭记。在长沙天心阁旁的“文夕大火”警世钟前,记者轻轻叩响,如泣如诉的钟声,荡气回肠。
读史
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进行的三次大规模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
算上1944年的“长衡会战”,长沙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投入兵力200余万人,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5万余人,是八年抗战正面战场敌我双方出动兵力最多、历时最长、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获得长沙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英国《泰晤士报》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惟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世界上26个反法西斯的国家在美国华盛顿集会,发表联合宣言。中国与美国、英国、苏联作为四大强国,领衔在宣言上签字。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要废除西方列强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归还上海、厦门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
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挫败了日军打通南北通道的战略企图,对稳定全国战局,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回忆
长衡区日军
在湖大礼堂递降书
长沙市岳麓区学堂坡社区居民 范徐曾(80岁)
1945年9月15日,是个大晴天。我一早起床,这一天,长(沙)衡(阳)区的日本鬼子要在湖南大学向中国投降。
通往湖南大学礼堂的路上挤满了人,大家都来见证这个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礼堂前树立着一座用苍翠松枝扎成的牌楼,上头镶嵌着4个金色大字“和平永奠”,显得庄严肃穆,几架印着中国军队徽记的飞机列成“V”字形不时从长沙上空呼啸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