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句话,成为杀敌的子弹,
让每一位观众,拿起救亡的刀枪!
对汉奸走狗,打击、打击、打击!
对民族的战士,赞扬、赞扬、赞扬!
在田汉的鼓舞下,湘剧“抗宣队”到前线、乡村和城市街头,排演他们创作的《江汉渔歌》、《土桥之战》、《旅伴》等新版湘剧。《血战台儿庄》一剧在长沙街头公演时,天空下起倾盆大雨,未带伞的观众却越看越有劲,始终不退场,并情不自禁地与台上演员一起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3 全民动员:团结御侮谱史篇
在国共两党的通力协作和积极倡导下,湖湘文化异乎寻常的爱国主义情愫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参政意识,在长沙抗战中得到升华,演绎出三湘大地一幕幕团结御侮的历史篇章。
1938年农历正月初十清晨,长沙城大街小巷出现了一批批学生。
他们在大街上合唱救亡歌曲、呼喊抗战口号,目的就是要“使迷梦中的人民觉醒”,让“长沙市民被唤醒后更有一番奋发”。
今年九十高龄的长沙市民文淑敏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抗战口号:“我们不要忘记敌人的凶暴”,“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伟大的南京”,“我们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们要彻底扑灭卖国求荣的汉奸”,“亲爱的同胞们起来,赶快起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老人告诉记者,长沙城内原本有50余所学校的295支晨呼队。由于日寇飞机经常来袭,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第一师范、明德中学、雅礼初中部等学校相继迁离长沙,留在长沙城内的晨呼队仅有80余名学生。大家依然热情高昂,哪怕前一天把嗓子喊哑了,第二天清晨,晨呼声照样回荡在大街小巷。
随着日军的逐渐逼近,国民政府按照最高军事当局确定的“长沙不守时予以彻底破坏”的方针,决定火焚长沙。1938年11月13日凌晨,大火骤起,火势持续3天,史称“文夕大火”。大火焚毁了长沙城内80%的房屋,3000多人葬身火海。作为秦汉以来湖湘地区的军政中心,这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被毁殆尽。
湖湘文化踔厉敢死和舍生取义的殉道精神又一次彰显出它非凡的价值:长沙人民化悲愤为力量,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同向日本侵略者发起猛烈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