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屯门-西草湾神话与欧洲第一位驻华大使的悲惨遭遇

故事屋 | 发表于2017-10-07 | 作者:王二麻子 | 来源:网络整编 | 被阅读
导读:近代中国与西方的交往与冲突始于十六世纪初年,新兴的西方海洋帝国葡萄牙异军突起,沿着好望角航线到了印度洋地区,并一直探索到中国南方海岸线。而位于大陆最东方的明朝在

近代中国与西方的交往与冲突始于十六世纪初年,新兴的西方海洋帝国葡萄牙异军突起,沿着好望角航线到了印度洋地区,并一直探索到中国南方海岸线。而位于大陆最东方的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后就执行严格的禁海锁国政策。面对这种突变局面,明朝的反应过去总被人认为是措手不及。不少后世的研究也总是着眼于双方的军事冲突,并将双方的主要分歧定性为单纯的文化差异以及殖民者入侵造成的暴力反抗。但当我们继续挖掘这段历史,比对双方的早期记录,就不难发现,这些看似简单而必然的冲突背后,所反映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很多。

从初次接触到寻找中国海岸

实际上,早在葡萄牙人抵达中国海岸线之前就已经接触到了出海经商的中国人。1511年,葡萄牙名将阿尔布柯尔克带领一支由17艘战船和1800人组成的远征军,进攻位于南洋地区的贸易重镇马六甲。马六甲本地统治者一贯偏袒穆斯林商人而对中国商队严加盘剥,并且企图利用战乱打劫当时停泊在马六甲港的中国商船。这些船上的华商主动联络葡萄牙军队,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虽然此次联手对敌最终未能实现,但熟悉当地情况的华人也将马六甲城内的情况及守军情报透露给了这些新来的西方人。双方的初次接触都给对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图为阿尔布克尔克带领葡萄牙远征军攻打马六甲

这些南下经商的华人并非私自出海的普通商贾。由于明朝已经严守海禁政策达半个世纪,普通人是无法期望自发出海进行贸易活动的。而南洋地区的诸多大宗商品,譬如胡椒等贵重香料都是中国无法自产的物资,所以官方在大规模停止下西洋活动后,在地方上依然允许一些地方商人在官方庇护下,定期南下贸易。葡萄牙远征军在马六甲遇到的华商正是这种具有明朝官方背景的官商。这些商人每年定期下海经商,在返回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港口广州后还要被抽取相当于货物总价值20%的重税。除此之外,还要为地方官员进贡特定的贵重商品,作为孝敬。除了作为官方特许贸易的经营者,他们也是当时明朝少有的,可以帮助官方了解国王情况的眼睛。在阿尔布柯尔克与华商接触的第二年,中国商船如期返回马六甲,却没有带来国内产品进行贸易。华商首领直言不讳的告诉葡萄牙人,他们是替明朝官方来探查马六甲局势的。

猜您喜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