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年(1904年) 大清国春节晚会节目单显示,“春晚”节目内容涵盖:歌舞、 大合唱、新编芭蕾舞剧、表演唱、相声、硬气功表演、小品等,其间还穿插宣读海内外各界发来的贺电和现场采访。
古人的娱乐生活多姿彩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6年02月07日第A11版,作者:裘影萍,原题为:《古代也有“春晚”》
“春晚”即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别以为“春晚”是现代人过春节的必备节目,实际上我国古代就有了“春晚”节目,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我国最早出现“春晚”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时候,是以“腊祭”的形式出现的。那时,腊尽春来,人们杀猪宰羊祭祀老天与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又唱又跳。这便是“春晚”的雏形。
到夏朝正式形成春节(《尔雅·释天》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后,每年春节前夕民间都举行文艺表演,但形式比较单调,以吹吹打打为主,名曰“演春”。到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类似今天相声表演的“俳优”,尽管两者之间有区别,但俳优使用的手法酷似相声的“包袱”。
唐朝是我国古代一个强大而繁荣的时代。古代“春晚”的成熟期是在唐朝,这与当时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有关。
唐朝的“春节”也同现在一样有7天长假,不过称为“元正”(也称元旦、元日),其地位与现在的春节相当,是冬至假期。按照当时的历法,元正为一年之始,正有除旧布新、一切从头开始之寓意,而冬至是古代节气中最早确立的一个,又是自西周以来举行祭天拜祖的礼仪大典之日,故而与元正双峰并峙,成为节日假期中最长的两个。
在元正的前夕,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就是“岁除”(也称“除夜”),即今天所说的除夕。除夕守岁,彻夜不寐,直待元正日破晓,在欢乐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宫廷,除夕夜更是热闹非凡,通宵达旦的大筵要持续10多个小时,重臣、亲属均需陪伴皇帝“入阁守岁”。大筵的“重头戏”不是吃喝,而是歌舞表演。宫廷的“春晚”当然不同凡响,表演内容不仅仅是载歌载舞,还有语言类的滑稽节目,相扑、角抵等竞技节目,各种杂技魔术。最夺人眼球的是“舞马”,高头大马们会按着音乐的节奏起舞,口衔酒杯,半跪送至客人桌前,最多时百匹同时表演,活蹦乱跳的马儿在宫廷里犹如乖乖听话的宠物出现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