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中的积水还引发了考古人员的争论。因为,在勘探之初,曾在墓中室上方的椁盖板上发现一个80厘米见方的盗洞。根据现场遗留的一些盗墓工具分析,盗墓时间大概在战国晚期至秦汉。那么,墓室积水是否因盗洞造成的?墓中的文物又是否完整呢?这个争论持续了20多年,直到2003年,根据有关专家对墓区地下水情况的研究表明,曾侯乙墓在埋藏后不久地下水就已经渗入,而且千百年来始终保持在古墓室高度三分之二的水平位置,盗洞则发生在墓室内积水形成之后,由此可以推断盗墓贼当年无法进入墓室,墓葬中的文物应该是完整的。
到1978年5月,墓室积水终于被抽干,曾侯乙编钟完全从水中露了出来。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家黄翔鹏、王汀等人立即对出土的全套编钟逐个进行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了5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为体现曾侯乙编钟的价值,1978年建军节,历史上唯一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驻随炮师某部礼堂举行。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重新奏响了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音乐会在《东方红》的乐声中开始,然后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音乐会在《国际歌》中落下帷幕。这场音乐会共进行了两个小时,当演出结束时,人们一时无法从那种震撼中回过神来,现场在数秒寂静之后,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人早已热泪盈眶。
这次音乐会过后,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曾侯乙编钟复制工作展开。1984年7月,全套曾侯乙编钟复制成功。1997年香港回归之日,曾侯乙编钟的雄壮乐声飘荡在维多利亚海湾的上空,奏响了中华民族的世纪强音。如今,曾侯乙编钟原件、尊盘及同时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都被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内。
大盂鼎潘家世代护宝
大盂鼎铸成于西周康王时期,相传于清朝道光年间出土。出土后,首先被当地士绅宋金鉴收藏,不久转手,为岐山县令周庚盛所有。此后又被辗转卖至北京琉璃厂。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宋金鉴考中翰林,遂用三千两银子将大盂鼎购回收藏在家中。十几年后,宋家家道中落,宋氏后人允寿将大盂鼎以七百两白银的价格转让给了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僚属袁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