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海的途中,毕峥的心情像是被吹落的树叶,信心全无。他甚至已经开始后悔,如果不是当时的冲动,或许自己还在惬意地当着采购主管。现在怎么才能赶上人家呢?
到了办公室,善解人意的设计师似乎看出了毕峥的失落,得知原因后,他索性耐心地给“庄主”讲解起三林刺绣的历史来:三林刺绣延承的是“顾绣”,好的刺绣品采用1/96cm的线,纤细得只有在阳光下某个特定角度才能看清,一幅画要花费绣娘近两年时间。80年代,这里的绣娘还曾经受邀到法国卢浮宫做现场表演,当时英国女皇还亲自定做了一套睡衣,里根总统也定做了一套被面……
原来,自己之前收集的都是一些民间实用品,而并非真正的三林刺绣艺术品。毕峥蓦然发现:三林刺绣走出门就是赚钱的艺术。而绣庄一定要先做刺绣文化,顾客若是不了解三林刺绣的珍贵之处,那对他们来说这和批量生产的刺绣商品有何区别呢?从那以后,毕峥时常向绣娘请教各种刺绣方法,以便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
灵感频频降临。上任一个月后,三林绣庄受到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的邀请,需要准备作品参加评选。机会终于来了,毕峥告诉自己一定要打响第一炮,让绣庄来一个“开门红”。
整整一个星期,毕峥和设计师两人苦思冥想。毕峥觉得一定要有新的创意给三林刺绣注入活力,“有没有可能将苏绣和顾绣相结合,绣一幅镂空的龙?”看来门外汉也有好处,毕峥的想法一下子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设计师拍手称好,连夜赶出设计稿。
博览会上,浦东三林的刺绣作品《福龙》创意独特,气韵生动,一举夺得了金奖,一下子为绣庄拉来了好几笔订单,大大鼓舞了毕峥和绣娘们。
然而,毕峥没高兴多久,一位好朋友就给了他当头棒喝:“现在仿冒品多的是,看这个卖得好,马上就有跟风卖的。到时候,东西价值一下就不被认可,很快就会把你挤得连骨头渣都不剩!”毕峥听了直冒冷汗,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现在,毕峥已经开始策划申请三林刺绣的专利。他意识到,一定要不断地创新,将民族特色和时尚元素相结合,这才是对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