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聪明伶俐的女儿不负众望,参加了3所幼稚园面试后获得入学资格,从2岁半开始当了一名“跨境学童”,开始了香港的求学之路。
“妹妹是香港人,我不是”
“我经常在想,孩子们长大后会不会心里抱怨我们:替他们做了这样的选择,而且我不知道在深港两地不同的教育制度下,两个孩子将来会有怎样不同的人生。”现在阿May提起自己的一双子女,就思虑重重。
由于女儿年龄太小,一开始阿May需要每天亲自接送,只能委托公婆多加照顾儿子。“从两年前我就发现,一个家生,一个放养,导致两个孩子性格截然不同,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阿May的儿子自幼跟着爷爷、奶奶,习惯说普通话,性格非常内向腼腆。而女儿则活泼皮实,习惯用粤语夹杂英语交流,小小年纪便开始每天坐班车跨境上学,每天早上小姑娘6点起床,在匆忙洗漱后就要带着早餐奔向口岸。“她已经很自觉了,现在我就把她送到班车,让保姆负责接送,她都非常习惯并且很乐意去香港上学。”阿May说。
女儿在香港读幼儿园的花费并不便宜,虽然有每年香港政府发的1600港币学券,但仍旧要自己支付大部分。“女儿书本费和杂费每学期1000元左右,每月饭费400元,跨境保姆车交通费500元/月,这只是幼稚园的开销。”相比女儿,儿子在深圳读幼儿园的花销要省一半。
随着女儿逐渐长大,读小学的费用则会大大增加。香港政府从2010年9月起,对每名小学生的津贴额为每年港币2884元,中学生则为港币4276元,但是实际费用则远远高于津贴补助。“我们算过,如果她要参加补习班的话,一个月至少要花2000多港币,加上交通费和校服等各种杂物,我老公算的是3000——3500港币/月。我老公说,香港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律师或者医生要花300万——400万港币,我们女儿一路这样下来,也要200万人民币,真可谓是千金了。”
在女儿身上如此花费,让阿May觉得非常对不起儿子,因为在深圳读公立小学的儿子一个学期开销不到1000元人民币,她几乎每个学期都问儿子:愿不愿意去香港上学,但儿子都坚决表示不去。“他私下和爷爷奶奶说,妹妹是香港人,自己不是,不愿意去,还说我们更喜欢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