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历史故事皇帝故事
文章内容页

从太子到皇帝:弱者是这样生存的

故事屋 | 发表于2017-11-19 | 作者:匿名 | 来源:互联网整编 | 被阅读
导读:出局危险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的关键词是“礼仪”。这一年,编了26年、七易其稿的《皇明祖训》颁布了。《皇明祖训》实在是一部礼仪之法,“以后子孙不过遵守成法,以安

看一代才子解缙的生命简史,我们终于发觉,他最后之所以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是因为和皇太子朱高炽走得太近。或许他是出于公心,但在朱棣心目中,并非如此。朱棣与其说是在无情打击自己曾经的宠臣,例不如说是在防范,警告太子朱高炽可能的权力染指。在这个过程中,解缙身不由已地成了朱高炽的牺牲品,并且牺牲者不仅解缙一人。

  危机人生

武官李谅没想到,自己在早朝后与皇太子朱高炽的一次无心见面,竟然会影响到他仕途的安危。他被弹劾了,言官称其私见太子,居心不良。更严重的是,远在蒙古北征的朱棣皇帝也在百忙中亲自写信,警告他不可与太子走得太近。

武官李谅事件发生在太子监国时期。永乐七年之后,朱棣在外面建功立业,忙于营造国家级形象工程,太子朱高炽则奉命监国,负责处理帝国的日常政务──朱棣给他的授权不包括以下三项内容:文武除拜,四裔朝贡和边境调发。这三项内容中,第一项是人事任免权,第二项是外交接待权,第三项是军事指挥权,可以说每一项内容都是要害,关乎国柄,关乎最高权力的归属。特别是第一项人事任免权,更是朱棣难以放心的所在。他长年在外,万一太子私启权柄,将帝国官场操纵在他一人手里,那太子和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朱棣在离京前严格规定:“凡百官朝谒东宫,偕进偕退。不许独留私见。”朱棣不允许太子独留私见帝国官员,目的很明显,防止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这当然是政治的需要,所谓权谋之道,未雨绸缪。朱棣和太子朱高炽既是父子,事实上也是帝国权力的分享者,而这两个人权力游戏的制定者及裁判者当然是朱棣一人。在父子亲情中满怀狐疑地切割权力归属,朱棣毫无疑问是强者,朱高炽则是弱者。即使后者根本没有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想法,朱棣也是要先来一个有罪推定的。由此,二人的权力游戏便成为一场长达20年的秘密推手。朱棣力大势沉,朱高炽不敢应招,只得且战且退。

永乐七年四月十八日,朱棣在北京直接写信批评皇太子说:“我命你监国,凡事务必宽大,严戒大臣有小过,不要遽加折辱;亦不可偏听以为好恶……”九天后,朱棣再次写信批评朱高炽说:“优客群臣,勿任好恶。凡功臣犯罪,调发将士,必须奏决。”这一次的口气不可谓不严厉,用了“必须奏决”四个字,明确取消了朱高炽的人事处置权。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朱棣如此动怒昵?起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本月初朱高炽在朝会上批评了刑部尚书刘观。这刘观深得朱棣赏识,虽然朱高炽在朝会上批评刘观只是因为后者犯有过失,他并未做出进一步的行政处罚包括开除等决定,但朱棣显然认为太子越界了,在权力的蛋糕上染指了属于他的部分。由此,朱高炽受到严重警告。此后,朱高炽终于明白自己的权力边界在哪里,他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

猜您喜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