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有开过大运河吗?他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故事屋 |
发表于2017-06-29 |
作者:匿名 |
来源:互联网整编 |
被阅读次
导读:首先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开凿的,但是提出这个构想的人却不是隋炀帝,而是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在隋文帝的在位期间,他就下令打通了一部分的运河。隋朝的京城是汉长安附近的西都大兴和东都洛阳,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开凿的,但是提出这个构想的人却不是隋炀帝,而是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在隋文帝的在位期间,他就下令打通了一部分的运河。
隋朝的京城是汉长安附近的西都大兴和东都洛阳,那是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关陇地区,这一地区的交通十分不便,几乎都是山路,而且水路不发达,属于内陆地区,远离大海,平常运送物资都是走的陆路。陆路所花费的时间又长,所运转的东西的数量极其有限。
公元581年,周静帝退位,禅让于外戚杨坚,隋文帝于是登上全国最高的政治舞台,开创了隋朝,并定都于长安。隋朝建立之初,事务众多,长安城内的事务更为繁重。尤其是长安城又小又旧,水污染还十分严重,于是这个迁都之事就被提上了议程。后来杨坚选了临近长安东南龙首原南面的一块秀美之地建都,史称大兴都。
以前的朝代,京城中所需要的粮食基本都是从关中运来的。关中这个地方是个盛产粮食的地方,但是即使关中之地沃野千里也抵不住战火百年的摧残,彼时的关中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现已变得破落了。那么京城中的人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就需要从关东运粮了。古代的交通本就不发达,要运送大量的粮食已经十分不易,更何况运粮途中不知还有多少凶险。这时候水路就是杨坚要考虑的唯一出路了。
可是自潼关至长安的渭水,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极为难走的水路,甚至有话流传“渭水多少,流有深浅”。可见这渭水的确是古代人民难以跨越的一道大障碍。
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文帝没有办法,只能先派宇文恺在渭水之南挖道开渠,引渭水自大兴都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这条渠道就是有名的广通渠。广通渠建成后,从潼关西上的槽船运粮食入京就不用再涉险走渭水了,但是潼关之东的三门峡仍是槽船们的噩梦,文帝一直都想把这三门峡的问题给解决掉,但是始终都没有办法。
后来在开皇七年,隋文帝为了消灭陈国,采取了特殊的作战战略,派人在原古邗沟的基础上挖大运河的江淮段,用于运输士兵和军粮,打败陈国,完成统一。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颁布了一条迁都的命令,新的都城建在了洛阳。在隋文帝晚期,隋朝的人口就已经猛增到了900万户之多,人口的激增带来的就是各种问题,其中一项就是曾经困扰过隋文帝的粮食问题,前都城交通不便,潼关三门峡漕运不通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此时迁都洛阳,就可以不用为粮食的问题发愁了,在洛阳不用愁没有吃的,而且运往洛阳的路也没有三门峡那样艰险。经过种种的考虑,最后才决定迁都洛阳。
另外隋炀帝还下令开凿通济渠,就是那条南下的运河。通济渠是在鸿沟的基础上,由板渚引水至盱眙,沟通了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成为贯通南北之地的交通干道。当初下达修建通济渠的命令的时候,隋炀帝遭到了很多官员的反对,但是隋炀帝心意已决,执意修建,还要求工期仅五个月。都说这条通济渠是隋炀帝为了南下泡妞才建的,可是有一部分实际情况却是京中还是缺粮,隋炀帝在洛阳附近大肆修建粮仓,是为了储存从那些运来的粮食。他刚刚继位,北周时期开始,政治中心就一直集中在北方一带,南方则相对来说较为松弛,因此刚继位的杨广为了集中皇权,巩固地位,不得不选择南下,亲自控制这些不安定的势力。
杨广早期为了开拓边疆,还修建了永济渠,虽然当时的目的是方便对辽东用兵,但是修建的过程杨广一点也不马虎,他和他的父亲一样,都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他们要求挖渠道时尽量要宽,就是为了将来后世子孙也能享福。永济渠的成功建成,标志着这条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就完工了。这条运河后来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