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玛丽·科尔文,当代最资深的战地记者,生前任职于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12年2月22日,在叙利亚政府军炮击霍姆斯市时被炸身亡。她为报道而生、为人性而战:直至在战火中得到永生。
总在奔赴下一个战场的路上
科尔文曾经是耶鲁大学英语文学专业的高材生。大四那年,她参加了一场研讨会,讨论的是著名记者约翰·赫西关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情况的报道,这部美国20世纪新闻界的巅峰之作深深地震撼了科尔文。赫西是她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位导师。他使她想去报道真实的事情,也让她相信,这些报道能够改变世界。后来,她加入英国著名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并在那里结识了一支驻外记者的精英团队。每当看到他们从国外战场上发回的稿件,她都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于是,她申请去做战地记者。在她的笔下,炮弹不仅是一个名词,伤亡也不仅是一个数字,它们意味着烧毁的房屋、残缺的肢体、抱着孩子哭泣的女人和士兵眼中一闪而过的惊恐。她说:“我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它让处于和平环境的人们也不觉得遥远和陌生。”
很少有人像她一样数十年做战地报道。废墟、死亡、绑架和白兰地替代了同龄人应有的平常生活。而相对于其他战地记者来说,她是战地最资深最长寿的大姐大。她曾和卡扎菲、阿拉法特谈笑风生,也曾在黎巴嫩内战中报道贝鲁特南郊难民营里的大屠杀。随后她的报道范围扩大到世界所有战火纷飞的地区,车臣、科索沃、塞拉利昂、津巴布韦、斯里兰卡以及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
2001年,科尔文在斯里兰卡报道战事时遭到了政府军的攻击。最终,她捡回一条命,但左眼永久失明。她系上一条黑色眼罩,奔赴下一个战场。死亡这么嚣张地逼近她,她能借以抗衡的,只有信念。“要相信,当你在国外的战场上出生入死时,很多人正等着看你的报道。要相信他们在关心战争中的不幸,并在试图阻止它。”
她说,尽管手机互联网让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变得更为透明,但一般人还不能像参观马戏团一样去战区做报道,再传上互联网。所以,要了解战场所在地的真相,就必须有记者冒着挨枪子儿的风险去实地调查。
上一篇:张向东:从记者到总裁的跨越
下一篇:因为矮小所以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