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导致了官和民对立的状态,在强权和弱势的较量之中,在斗与不斗的选择之间,正邪善恶终难逃历史的裁断。
★文/南庄
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在他的代表作《窦娥冤》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州有一位名叫窦娥的女子,其父因家贫将她卖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不久她的丈夫也害病死去,留下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当地流氓张驴儿,企图胁迫窦娥跟他成亲,被窦娥严辞拒绝。怀恨在心的张驴儿于是计划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不料竟阴差阳错将自己的父亲张老儿毒死。随后,张驴儿便勾结贪官将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申诉无门的窦娥被屈打成招,她在临刑前满腔悲愤地质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直到三年后,已做了官的父亲才为窦娥平反昭雪。
几百年以来,窦娥冤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几乎是妇孺皆知。实际上,这种文学作品中的故事绝非虚构,而是中国古代官民矛盾的真实写照,它尖锐地揭露了古代中国社会“民不与官斗”的悲哀与无奈。
在古代中国,由于为官者掌握了国家权力,并且以皇权的名义控制着国家经济权力和社会财富,再加上缺乏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致使他们的权力无法受到约束。结果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政治的腐败、为官者的贪婪与残暴,造成几千年来官民之间始终处于对抗状态。尽管在儒家经典《孟子》中就曾一再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实际上,身为百姓父母的为官者往往视民如草芥,肆意欺压剥削。这样的事例,在古代历史中几乎俯仰皆是。
很多人都读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传世名篇《卖炭翁》,而诗中官员的横暴与卖炭翁的凄惨也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其实,白居易创作该诗的目的即在于讽喻当时的现实。在唐代中期,朝廷推行一种名为“宫市”的制度,就是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市场上为皇宫采办货物。但这些宦官到市场上后,却打着为皇宫采办的名义,到处强行廉价购买百姓的货物,有时甚至公然掠夺,使百姓敢怒不敢言。据史书记载,当时一听说宦官来了,就连那些卖豆浆油饼的小商贩都赶紧闭门歇业。至于《卖炭翁》中那位可怜的老人,就是无数受害者的一个缩影。直到大历八年,有一位名叫郇谟的民间人士,愤然“以麻辫发,哭于东市”,冒死向朝廷提出抗议,直接惊动了皇上,才使那些宦官有所收敛。
上一篇:三国时代最黑暗的五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