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刘伯承为何称国民党军事部署:玻璃杯押宝一清二楚

故事屋 | 发表于2017-10-13 | 作者:李四 | 来源:网络整编 | 被阅读
导读:对情报的重要作用,长征中掌管红军的情报工作的刘伯承曾经打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玻璃杯里押宝,看得一清二楚。”资料图
本文摘自:《军事文摘》2003年09期,作

红军大张旗鼓第三次渡过赤水河西进,毛泽东得知南线敌军因整体加速西移而露出缺口,尤其是蒋介石已经亲临贵阳指挥作战,立即命令主力秘密折西向东,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指挥红军小部队虚张声势,制造北进假相,以迷惑敌人的空中侦察,主力却急速南下,长途奔袭贵阳,以逼蒋介石调出滇军,让出红军入滇的通道。

蒋介石误以为毛泽东已经走上石达开的不归路,急于想在最后一战中露脸,专程来到前线,没想到弄巧成拙,差点当了毛泽东的俘虏,以致在惊慌失措中乱了方寸,严令滇军“护驾”。

毛泽东也有难言之隐

为了及时掌握敌军情报,红军同时负责侦听的有几个电台,每个台都抓住敌人一两个军,随时监听。那时,敌人通报用密码,通话用明码,有时加点英文。他们在通话时什么都谈,部队行动到什么地方都互相转告。

这样,红军起码可以知道敌人的动向和驻地。当时,敌人使用的密码比较简单,容易破译。红军译电员们整天专注于监听、截获、破译敌方电讯的工作,供中央领导了解敌情,有时,几天几夜睡不上一个安稳觉。

掌握了战场的信息,使得原本就擅长用兵,尤其是擅长运动战的毛泽东,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充分发挥红军机动灵活的特长。红军虽然人数少、装备差,照样能在战场上声东击西、纵横驰骋。

而信息的短缺和误导,使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动态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直接导致在战场上的处处被动。

当年,红军严密监视对手的一举一动,为了高度保密,只让极少数几位领导了解情报内容。于是,不明其中玄机的绝大部分指战员,当然也包括许多高级指挥员,对红军的行动产生错觉,发生误解,甚至还出现林彪因为红军不走“弓弦”却走“弓背路”,而怀疑毛泽东指挥能力的风波。

那时,毛泽东确实有难言之隐,他的指挥显然有确切的情报为依据,而不得不走“弓背路”,只是在当时不便明说。情报的来源对红军来说,性命攸关,毛泽东绝不会为了替自己辩护而轻易泄露“天机”。

红军侦听敌军电台,获取机密的行动,直到北渡金沙江前夕,才因一个偶然的失误,被国民党军队发现。

猜您喜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