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我从“抗大”毕业,留校担任保卫干事。同年,因为日军步步进犯,“抗大”总校迁出延安,驻扎在比邻太行山的邢台地区。在“抗大”根据地附近,有两个日军的据点,经常开展“扫荡”,而“抗大”师生均没有武器,为保障“抗大”安全,“抗大”领导组织了最精干的人员,配发最好的武器,组成了便衣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收集情报,在敌军开展“扫荡”前通知学校撤离,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敌后武工队”。我担任邢东地区武工队副队长,直接负责指挥武工队小组在这一敌后地区的行动。
在影视作品中,武工队队员经常与日伪军短兵相接。但在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极少出现。日军的炮楼非常坚固,周围还有注水的壕沟,强攻必然得不偿失。因此武工队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上阵杀敌,是在敌占区争取人心,获得重要的物资与情报,配合主力部队开展作战行动,维持敌后交通线的畅通。这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是山东、江南地区根据地来抗大学习的主要通道,虽然没有战火纷飞,但同样至关重要。
我们活动的邢东地区是对敌斗争最为激烈的区域,当地的日军主要负责守备铁路,在沿线设立了许多炮楼作为据点。我们除了要搜集情报外,还要在敌占区筹集军粮,解决根据地粮食紧缺的问题,所以必须获得群众的支持,把原本送给日军的军粮争取过来。在当时的敌占区,日军的兵力也比较有限,只能重点守备铁路沿线,而且到了晚上就退回炮楼,因此晚上就成了我们的天下。
在武工队的宣传动员下,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得到了激发,偷偷将粮食送给八路军,许多不愿意当“汉奸”的伪保长也纷纷与抗日政府合作,白天与日军周旋,晚上就给八路军送粮送情报。
在抗大武工队的努力下,粮食等物资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八路军根据地,而敌人对“抗大”驻地的“扫荡”行动,也均以扑空收场。
(李一能整理)
上一篇:神奇的漂流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