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事稍缓后,当地民众去掩埋烈士遗骸时发现,有的伤痕累累血肉模糊,仍然保持着同敌人拼命的姿势。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5年8月11日第A8版,作者:黄汉城,原题:《五原战役打出骨气日军未敢再犯绥西》
抗战地标
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
时光或湮墓碑铭群山永纪忠烈魂
1940年1月,绥西战役拉开序幕。应傅作义将军的请求,隶属宁夏回族兄弟部队马鸿宾81军的马腾蛟35师约3000名抗日官兵,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乌镇、乌不浪口正面布防,阻击进犯河套之敌。
2月1日拂晓,日伪军疯狂地向乌不浪口发起进攻,并施放毒气,35师的大部分地面工事被毁,人员伤亡惨重。但是,官兵依据有利地形顽强反击,硬是用血肉之躯“铸造长城”,抵挡了敌人多次进攻。101师随即增援加入战斗,激战至黄昏,我军转移至折桂乡,乌不浪口失守。
战事稍缓后,当地民众去掩埋烈士遗骸时发现,有的伤痕累累血肉模糊,仍然保持着同敌人拼命的姿势;有的怒目而视,嘴里还咬着敌人的半只耳朵;有的只剩下残缺肢体,无法辨认身份……
4月初,马部将寻找回的阵亡官兵遗骸,在乌不浪口西侧向阳坡地修建起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墓,限于当时的战争环境,部队只能用石土堆埋葬忠骨,每个坟墓自成一小石土堆,墓与墓之间横成列、竖成行,墓前各立一小块砖铭碑。
1986年,乌拉特中旗有关部门实地勘察,依稀可辨的烈士墓砖碑刻名者已不足百位。2003年8月13日,乌拉特中旗政府将乌不浪口公墓更名为乌不浪口烈士陵园,并进行了修缮。
如今的烈士陵园,布局基本保持原有面貌,墓冢呈横纵十二行,西侧靠边上为一个五人洞穴,实际上埋葬了148位烈士。每座烈士墓穴长宽分别为2米和1米,墓穴上篆刻了英烈的部队番号、职务姓名和籍贯。记者留意到,148名烈士中,83人的姓名残缺不全,其余的是无名墓碑……
在这里工作了两三年的园丁韩大姐说,每天都会有人进园肃然凭吊。
举目四望,整个公墓依山而筑,前面是一条笔直的公路,背面是一个矮小的山包,周围林木静谧无言,像是一排排安静的守墓人,守望着长眠于此的烈士们。数米高的纪念碑矗立墓冢前方,上书——抗日民族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