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被打成右派的消息传到陈毅那里,陈毅很不高兴,说:“乱弹琴,张伯驹把那样的珍宝捐给国家,就是砍了我的脑壳,也不会相信他反党、反社会主义!”
本文摘自:《同舟共进》2013年第10期,作者:张传彩/口述 周海滨/整理,原题为:《张伯驹:“此情欲诉少人知”》,本文系节选
北京后海南沿26号院,张伯驹与潘素的故居,朱门灰墙,静谧怡人。在院子里一棵已有百年的丁香树下,张伯驹与潘素的独女、79岁的画家张传彩老人,对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娓娓道来。
张传彩展示了一张1956年的“褒奖状”,上写“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褒奖状”的书写及签发者为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文化部为此举行捐献仪式,并奖励3万元。对这3万元奖金,张伯驹坚持不受,怕沾上了“卖画”之嫌。郑振铎劝说,这不是卖画款,只是一种鼓励。张伯驹夫妇收下钱后,拿去买了公债。
实际上,这次捐献因公债而起。
1956年,中共建政后首次发行公债,文化部动员张伯驹等文化人士购买公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饭后,在文化部机关大会议室又继续开小会。参加会的,除了几位部领导外,还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会议由副部长郑振铎主持,不再谈买公债的意义,而是抓落实。当然,这个时候购买的金额也反映了态度。但在1955年以前,中共实行供给制,大部分东西都是统一发的,现金津贴很少,干部手中并没有多少现金。部长沈雁冰自报买5000元公债,副部长夏衍买4000元,作为党外人士的郑振铎报了8000元。接着,会场便沉默了。
郑振铎环顾会场,最后把目光落在了张伯驹身上。在与会的几十个人中,他是公认最有钱的。但张伯驹已不是昔日的巨富公子了。
“父亲母亲将珍藏的八件国宝级的法书捐给国家的消息,在中国文化界引起震动。文化部为此举行捐献仪式,并奖励三万元人民币,国内各大报都发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