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理解海外华人的不同境遇,孔飞力根据迁入地的不同进行了区域性的类别,提出了“殖民地”与“移民社会”的差异。“华人移民在殖民地的生存环境与他们在移民社会的生存环境存在天壤之别。殖民地包括东南亚(尤其是荷属东印度)、加勒比地区以及秘鲁;移民社会则包括北美和澳洲。”(199页)这自然给了我们解读这部著作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等公民”论
关于中国华侨史研究的上限与下限,业已问世的几部华侨华人史重要著作似乎并不完全一致。多数学者将中国海外移民史的发端,上溯至中国海外接触与交往的历史,或中西交流历史的开始。如温飞雄《南洋华侨通史》(上海东方印书馆1929年版)、李长傅《中国殖民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以及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等。这样的历史前后要在两千年以上。其基本依据便是中西交通拓展,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海外移民创造了机遇与可能性。因此,张骞、班超等人探访“西域”,法显前往印度求法之历程,同样被视为海外移民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这种说法虽不无道理,对某些区域的移民(如向越南等国的移民)无疑是正确的,但总体而言未免有些疏阔,交往史与移民史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温飞雄又将南洋华侨的历史缩短至一千年,即从唐末黄巢事变作为首次大规模海外避难移民潮的导火索。而陈里特《中国海外移民史》(上海中华书局1946年版)与李恩涵《东南亚华人史》(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则直接将中国向海外规模性移民的嚆矢与肇端,定在了唐代。而前此时期的移民活动仅仅视为尝试性的先导,而唐代正是中国在海外影响大为扩展的时期,后来,海外人士习惯上将来自中国的移民称为“唐人”,正基于这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