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任伊始,李金华就开始同步推动审计报告对外公开。在李金华任审计署审计长之前,每年的审计报告也是向公众公开的。不过,那只是很简单的新闻稿,只有两页纸。而李金华上任后的第二年,就建议说要缩小新闻稿和审计报告之间的差别。
从2003年始,每年度国家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供的审计报告都按照审计法被要求全面公开。
2004年,审计署接连7次发布审计结果公告。李金华那时的目标是:当他卸任之时,除少数真正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所有的审计结果,一旦做出都要向社会公告。
从两页纸的新闻稿,到公告制度被巩固下来,李金华是背后的重要推动者。也正是因为这些审计报告直陈时弊,公众才能较为详细地了解到长江堤防再现“豆腐渣工程”、重大灾害的救灾资金被挪用截留等等。
如今,两页的新闻稿早已成为过去,每年的公告已经是厚厚的一本了。这是李金华任期内所沉淀下的制度遗产之一。
硬汉从来敢言
2010年3月,李金华做客某网站。一位网友问道:“敢说敢做是您的风格,但是您到政协以后感觉低调了不少。”
李金华回答说政协不再像审计工作那样直接去检查,而低调是因为工作性质的改变。“我更多的是做一些调查研究,然后通过调查研究,向中央、国务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卸任后,李金华的曝光率显然少了,但在活跃的政协会场里,他每每发言,仍是焦点中的焦点。这位前审计长至今保留了一些公众曾经熟悉的气息,而且敢于触动当下最热且敏感的重大话题。
2008年3月,在当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李金华就点评了被喻为“小国务院”的发改委。“把改革放在发改委不合适。本来发改委就是机构改革的龙头,最需要改革的就是它,它去牵头搞机构改革,这个怎么可能呢?”
他还痛批:“现在政府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多得很,儿子、孙子、重孙子,甚至重重孙子……三五个人,挂个牌子,就收费。”
在到政协的两年间,李金华已经向中央和国务院写过8份专题报告和建议,包括对农民工、农民的融资等问题,“农民和小企业,是现在贷款最困难的两个弱势群体”。
上一篇:赵本山
下一篇:柴静:青草,你为什么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