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在雪山下,有一只两头鸟,为了安全起见,它们流睡觉,头如果睡着,一头便醒着。这只两头鸟虽共用一个身体,却有完全不同的思想,一头叫迦喽嗏,常作好想;一头叫优波喽嗏,常作恶想。
...[浏览全文]
僧达法师十五岁出家,以听人讲经和自己修持为日常的功课。受具足戒后,僧达法师专门研究轨毗尼。后来,僧达法师遇到勒那三藏(天笠僧人),以勒那三藏为师。接着,僧达法师又听光法师讲《十地论》,并受了菩萨戒。此后到南方,又向徐部学习了地论。
...[浏览全文]
四十多年前,我出家时就一直在想,佛陀出生在人间是为了救世,但要怎么救世呢?我想应该要先救心。若人人的心都净化了,就会互相敬爱、互相尊重,自然而然家庭和睦、邻里和睦、社会祥和。这么多年来,我的努力救世在此。...[浏览全文]
汉朝安世高,是南印度安息国的太子。童年即以孝顺闻名,聪敏好学,对天文,医学和外国的学术都有研究,甚至对鸟兽的语言也能识别。一次在路上看见一群燕子,他对同路的人说,刚才燕子是在说,会有人送食品来。一会果然送来。众人传为神奇,因此他的名声早就传遍印度各地。其实他早已开悟...[浏览全文]
一位国王出宫巡视人民的生活,来到城中,放眼望去多是富丽堂皇的楼房和热闹富裕的市集,国王心想:「我的国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活得很好、物质丰富。」...[浏览全文]
舍卫城有一位富翁,因为过分肥胖,导致通身是病。有一天,他到精舍向佛陀求教:“佛陀!我饱受肥胖臃肿的不便,不但行动滞钝,终日昏睡,而且只要一动,就感到痛苦不已。”...[浏览全文]
行者对于外在境界及自身,当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在行住坐卧中精勤思惟,触物即照,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上的贪着、忧恼,进而从有念达到无念...[浏览全文]
金刚法师目睹此景,惊得慌从高坐上跌落下来,匍匐于地,惭愧的向大师谢罪。自此金刚法师臣服于大师净土之教,专修净宗念佛法门。...[浏览全文]
普愿一生的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师事江西马祖道一求法时期;池阳开辟南泉禅院时期;因陆亘所请,下山至宣城一带开坛演法时期...[浏览全文]
硕奎禅师是北宋时期江苏庆云寺的第八代住持,在《历代高僧传》中,硕奎被称为“圆悟禅师”,而庆云寺曾经又名圆悟堂,即因硕奎在此参悟禅机而命名。...[浏览全文]
佛法说道,说话要说‘正语’,也就是说正直、清净的语言。正语来自不犯口业上‘恶口、两舌、妄言、绮语’的过失,也就是不恶言骂詈,不挑拨是非,不说轻浮、不正经、欺诳的语言...[浏览全文]
一念偏差将造成一辈子错误,生生世世陷入迷途。期待人人以正信的力量,发大心、立大愿,信愿行具足,才能圆满诸事、得大智慧。...[浏览全文]
我虽然是走街坊,没有一日闲空,不是在逛街,我是在念佛!“世人都不识”,世人都不知道他在修行,也许还以为他在闲逛呢,可见念佛法门真的不简单,真是易行道,即使终日逛街,只要心中念佛不舍,必能自在往生...[浏览全文]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浏览全文]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吃饭、说话、走路,做什么都看不惯,这可能也是源于前世的因缘吧。特别提醒大众在修行过程中,当自己遭受违缘时,应该转为道用;当别人遭受违缘时...[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