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4月26日,茶商詹兴洪家喜得贵子,父母疼爱备至,取名“天佑”,想必是企望上天保佑吧。
詹天佑的祖父曾在广州做茶行生意。由于经营有方,家境一度十分富裕。
然而,待家业传到天佑父亲詹兴洪手中时,正赶上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轰掉了当时垄断中国出口贸易的官办“十三行”。包括詹家在内的一大批依附“十三行”从事出口贸易的中小商人纷纷破产。
由于生活艰难,詹兴洪举家迁出广州,定居在南海县,改以种田为生。每逢节假日,詹兴洪还帮人写写春联,赚些钱来贴补家用。天佑的母亲陈氏是位勤谨耐劳、善于教育孩子的妇女。
詹天佑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六个弟弟、妹妹。
父亲对小天佑寄予无限期望。他经常给小天佑讲有关鸦片战争的故事。讲林则徐虎门销烟,讲外国人怎样角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
小天佑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提出问题:“为什么朝廷要革林则徐的职?”
“为什么中国兵打不过洋鬼子?”
父亲耐心地回答儿子的问题。他告诉小天佑:外国人取胜是仗着有洋枪大炮,而中国人没有。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洋枪大炮呢?”小天佑又问。
父亲告诉他枪炮是用机器造的,而中国连造枪炮的机器还没有呢。
“噢,机器可以造枪炮,那机器是什么样的呢?”
父亲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小天佑从此对机器充满了好奇。
詹兴洪有位好朋友叫谭伯村,在香港做茶行生意,经常来往于香港、广州之间。
当时,英法资本主义的势力已经侵入了广东。鸦片、纺织品、机器和其他洋货源源不断地经香港输入广州,再由广州转运到中国内地。同时,他们又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购买茶叶、丝绸和其他农副产品以及工业原料。广州成了洋货、土产的吞吐港。
谭伯村每次从香港回广州时,总要到南海探望老友一家。他时常在经济上接济詹家,并给这个久居乡间的家庭带来许许多多有关外面世界的故事。
小天佑总是认真地听谭伯伯讲故事,渴望着有一天能到外面的大世界里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故事里人物的经历。
谭伯村非常喜欢小天佑。当他得知小天佑对机械很感兴趣后,就经常从广州、香港捎些工程画报给他。从这些画报上,小天佑认识了火车、轮船,还有好多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机器。
上一篇:施耐庵观人狗斗,写《水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