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当“雨燕号”上的X射线望远镜观察到一个新射线源,我们会把有限的数据产出直接传回地球,通常会有软件(我本人写的!)来分析那些数据。具体到今天这件事,分析那些数据产出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确切地说,遇到问题的是我们通常用来估计亮度的数据产出。所以,当时在线的科学家不得不采用了更加粗略的数据,而从那些数据来看,这个X射线天体似乎比以往要明亮得多。就这样,消息被发布了出去。
“雨燕号”团队在第一份通告中公布的部分数据。通告中并未宣称这可能是一起伽马暴。
为什么结果只是初步的,就把它发布出去了?
天体的爆发往往是短命的。从“雨燕号”上获取完整数据发往地面,是需要花费时间的。而时间是天文学家损失不起的。所以,你现在面临一个选择:选项一,我们假设这些初步结果正确,冒着浪费一些望远镜观测时间的风险去监测它;选项二,我们冒着错过百年一遇大事件的风险,继续等待,直到确定结果是真是假。
在“雨燕号”团队里,我们相信天文学家应该有能力自己作出决定,所以我们不会瞒报我们的结果。结果会被立即发布,天文学家也知道结果是初步的。一旦获得完整数据,我们总是会尽快发布一份更细致的分析,通常会在几个小时之后。
具体到这件事,我们不得不等待许久以获取完整数据,大概(有待证实)跟美国的“雨燕号”数据中心断电有关,这场断电来的还真是时候!
不过与此同时,身在英国莱斯特的我们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我及时修复了对最初数据产出所作分析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准确地测定了那个X射线源的亮度。至此,事情就很明显了:这个X射线天体根本没有爆发,它的亮度跟以往我们观测到的亮度完全一致。很可惜,这意味着它根本就不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暂现天体。它只是一个碰巧出现在BAT误差圈里的X射线天体,仅此而已。
至于触发BAT的,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噪声信号,低阈值的触发往往都是这样。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