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全译梅达丽,又译为慈。与释迎牟尼是同时代的人。他出身于地位崇高的大婆罗门家庭,一生下来,就被相士们传为将来要当转轮圣王,因此招致了国王的忌恨。他父亲预感大祸临头,便将他藏在母舅家中。后来他见佛闻法,便从佛出家了。
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所以出家后依然喜爱穿着。例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踢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惟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这引起一些比丘的议论,但他根本不放在心上。
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总是和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共同修道,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占有极为重要要的地位,释迦牟尼在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相看,他选择弥勒做自己的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做佛。
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的一大特色。弥勒从一开始就不吃肉,对一切众生均不起杀心,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也绝不吃众生的肉,他制定了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吃肉。在素食问题上,弥勒菩萨比释迦牟尼尚胜一筹,所以为大慈。
弥勒被指定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后,便先佛入灭,离开了人间,上升千兜率天内院。经过四千年(相当干人间六十七亿年)后,将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修成正觉,继释迦牟尼而成佛,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化度九十六亿众生。所谓华林园,就是龙华树茂密成林的花园。所谓龙华树,就是枝如宝龙、吐百宝华的树。又据说此树种于龙宫,所以称“龙华”。相传龙华树高四十里,广亦四十里。上海有座龙华古寺,即以此树命名。
还有一种说法: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流传一万年以后,人间道德水准普遍提高,不再需要佛教的劝戒,佛教也因此而自行消亡了。这样又过了八百多万年,弥勒菩萨将由兜率天下降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为众生带来幸福和安宁。因为这是将来的事,所以把弥勒称为“未来佛”。
而我国寺庙中弥勒菩萨的形象则是根据五代时出现在江浙一带的高僧——布袋和尚契此的特征所塑造的。他身材圆胖,大腹便便,神情一派怡然自得,始终笑容满面。布袋和尚自称“契此”,身世姓氏皆不详。他平日居无定所、随遇而安,出语则或庄或谐、变化莫测。
五代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布袋和尚圆寂于岳林寺(在今浙江奉化县)廊下磐石上,遗渴日:“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总不识。”世人据此推测布袋和尚乃弥勒菩萨的化身。
现存最早的大肚弥勒像在杭州飞来峰石窟,由于其造型慈蔼可亲、人见欢喜,已成为中国艺术品的典型造型。而北京潭拓寺的那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也随之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人生智慧。
上一篇:善恶到头终有报—佛典故事
下一篇:观世音菩萨和普陀山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