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农家弟子,因不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生活,于是便在老家学会了一门做馒头的手艺。不料,凭着这门手艺,他走南闯北开店谋生,竟意外做成了个亿万富翁。他,就是上海中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安徽商会副会长、2010年度中国10大经济人物之一的刘会平。
辍学学艺求谋生
刘会平是安徽省怀宁县江镇人,他老家这个只有3万余人的小镇竟然是中国的馒头之乡。据说,江镇有2万人在全国各地都开有馒头店、包子店,一年的销售额竟然达到40亿元,利润在20亿元左右。1995年,17岁的刘会平初中尚未毕业便辍学了。因为当时家里生活困难,加之考大学无望,所以不如早日学会一门谋生的手艺。
辍学后的刘会平开始是拜师学木匠,做了一段时间木匠后,刘会平发现做家具有一道喷漆的工序,这工序不管如何防范,对身体总是有较大的伤害,于是,刘会平最终还是放弃了这门活计。为了糊口谋生,刘会平和许多其他老乡一样,还是选择了学做馒头的手艺。做馒头的手艺并不很难,只要勤奋肯学,记住简单的一些工序就行。没费多少时间,刘会平便学到了一手做馒头的好手艺。
学做馒头出师后,刘会平自己也收了两个徒弟,并和成千上万的老乡一样外出闯荡开馒头店。最早刘会平带着徒弟们一起来到了广西南宁。在一个街头,他们花5000块钱租下了一个门店,开起了一个包子店。但是经营一段时间后,店子并没有什么喜色,而且店子越开越艰难。随后,刘会平又去了贵阳、昆明等地开店。在这些地方开了两三年馒头店,除去生活开支外,刘会平几乎并没有赚到多少钱。他听人说,上海是个最容易赚钱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去上海闯荡一番。
1998年,刘会平带着仅有的4000块钱来到了上海,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帮助下落下了脚。来上海没别的活路,只能继续开馒头包子店。他在上海开的第一家包子店,是在遵义路一个10多平方的小店子。店子只开了半个月就因经营不下去而被迫关闭了,原因是刘会平做的包子不合上海人的胃口,而且包子的外观也让挑剔的上海人难以接受。为了适应上海人的胃口,刘会平对包子进行了一些改进,并换了几个地方开包子店。尽管如此,但生意一直没有兴旺起来,仅仅是维持基本生活开销。爱动脑筋的刘会平想到了一招,请了一位上海师傅来做生煎包,并使用了一些让利促销手段。这下店子生意有了好转,着实红火了一把。但遗憾的是并没有持续下去。那时正好是1999年上海闹口蹄疫病,店子又再次关闭了。这几年钱没赚到,倒是把借来的近万块钱亏得精光。刘会平甚至都有些怀疑自己的包子手艺是否能真正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