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毕峥来到了浦东三林文化艺术中心,令他欣喜的是,之前的销售经历让他轻松地通过了面试。但是这欣喜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走马上任的那天,毕峥才知道原来自己接手的是一个空壳子。三林绣庄还在筹备阶段,要员工没员工,要产品没产品,要制度没制度,什么都要他亲力亲为,接下来是漫漫征程啊。
第一天上班,毕峥坐在办公室里,千头万绪不知该如何下手。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他从来没刺绣过,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更不知道如何来营销。新成立的绣庄没有样品,毕峥想总不能就这样在办公室里呆着吧。于是,他亲自到附近居民家里去收集了许多民间刺绣作品,然后在办公室里揣摩,但是看来看去,这些东西都过于陈旧,不是他想要的。毕峥又想,苏州有中国著名的苏绣,可以到那里去考察一下市场。可没想到,到了苏州,那里满大街的都是价格低廉的仿制刺绣商品,什么手帕、雨伞、睡衣、钱包……没有一件是他需要的。回上海的途中,毕峥的心情像是被吹落的树叶,信心全无。
三林刺绣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的市场卖点在哪里?毕峥请教了设计师。原来三林刺绣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它延承的是“顾绣”,好的刺绣品采用1/96cm的线,纤细得只有在阳光下某个特定角度才能看清,一幅画要花费绣娘近两年时间……毕峥很受启发:三林刺绣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它包含了一种传统的文化和工艺,绝对不是街头巷尾小摊贩上的那些仿制品。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了解和熟悉,然后才能去开发和经营,才能为公司赚到钱。
于是,接下去的3个月,毕峥白天跟着绣娘学刺绣,晚上研究中国传统刺绣的历史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补习之后,他掌握了刺绣的所有工艺,手拿绣花针,他也能绣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当然,通过这样的尝试以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三林刺绣的珍贵之处,它的每针每线都包含了绣娘们的心血。
年轻的男“庄主”一炮而红
上任一个月后,三林绣庄受到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的邀请,需要准备作品参加评选。毕峥告诉自己一定要打响第一炮,让绣庄来一个“开门红”。整整一个星期,毕峥和设计师两人苦思冥想。毕峥觉得一定要有新的创意给三林刺绣注入活力,“有没有可能将苏绣和顾绣相结合,绣一幅镂空的龙?”年轻人到底是年轻人,毕峥的想法一下子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设计师拍手称好,连夜赶出设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