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期间,父亲率领15 军参加“五次”战役,当时15军在180 师的左翼,打在最前面,接到撤退命令的前一天,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判断,这次战役马上就要结束了,不能再打了,很可能马上就要撤退,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
本文摘自:《父辈的抗战》,作者:秦天(秦基伟之子),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本文为节选,原题为:《秦基伟: “打一仗,进一步”》。
从抗战开始的《战争日记》,见证一支军队的成长
父亲写战争日记,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他从1938 年开始写,一直写到1953 年,中间没有一天间断,涵盖了整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通过战争日记,今天我们可以走进他的内心,重温那个时代的风云。
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不懈地写日记呢?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进入革命队伍,父亲在太谷县拉起来的抗日游击队,主要就是大中学生。作为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干部,当时父亲就意识到,这些同志所缺的是战斗的经验和阅历,而他们有我们没有的,就是文化知识和接受新鲜事物的开阔视野。如果不学习,就一定会掉队、一定会落伍,而这种掉队和落伍就意味着你不能完成党交给你的任务。父亲是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看待学习的,认为学习文化知识太重要、太迫切了。父亲小时候只上过一年半私塾,粗通文墨,那个时候大量的电报、命令,主要还是靠文书帮助才能看个大概,他感觉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对作战影响太大了。
父亲后来在回忆录中说:“我这样一个工农干部领着一群知识分子,可以说是陷入了文化人的重重包围之中,这又不能不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你周围都是有文化的人,你能不受到感染熏陶吗?他们强迫你动脑筋想问题。”从那时候起,父亲就下决心一定要抓紧时间学文化,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怎么学?写日记,每天坚持写下去。
我们今天看他当年写下的日记,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一开始每天只能记一行两行,到最后每天能写下几千字。当时部队经常转移,每晚睡觉前,父亲就趴在老百姓家里的炕桌上,借着油灯,一条两条,一件事两件事,原封不动地记下来。若当日无暇记,次日必补记之。后来带领部队参加渡江战役、淮海战役、上甘岭战役的时候,无论打仗多紧张,战火纷飞的情况下,他也坚持写,一天都没有落下。渡江战役,他率部打过长江当日,就蹲在江堤上奋笔疾书作战简况,并写下二千余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