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节约一粒米、一寸布,他动了不少脑筋,下令对全师的军服做了修改:军帽上去掉了围圈,上衣去掉了翻领和兜盖,裤子改成了窄腿的。
黄克诚 资料图
本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窦孝鹏,原题为:《黄克诚在苏北:农时误不得,耕地要紧》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所部,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并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同时还担任中共苏北区委员会书记。他带领苏北地区广大军民肩负起了抗击日寇和建设根据地的重任。
苏北盐阜地区东临大海,每当夏秋季节,汹涌的海啸经常漫上陆地,冲毁农田家园,造成严重的人畜伤亡,沿海人民苦不堪言。黄克诚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经过调查研究,决心修筑一条拦海大堤,彻底解决灾害问题。他交代派到阜宁县当县长的部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具体抓这件事,叮嘱说:我们修的不仅是一条堤坝,也是一条联结群众的纽带。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他们发行了100万元筑堤公债;并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动员了上万名民工,加上部队的兵力,军民合力在海滩展开了大战,黄克诚和大家一起拉土抬石。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到7月底,一条长90里、底宽18米、顶宽2.5米的堤坝筑成。不久海啸呼啸而至,大堤却岿然不动,成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道屏障。当地群众怀着感激之情,以县长宋乃德之姓,命名拦海大坝为“宋公堤”。宋乃德坚辞不受。黄克诚拍着他的肩头说:这是群众对我们的奖励啊!只要我们时刻想着群众,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作为苏北党政军一把手,黄克诚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你根本看不出他是个官。他去开会或下农村了解情况时,身上经常背着一个粪筐,把路上的牲口粪捡起来,送给乡亲们或上在自己种的菜地里。他看到驻地一户老乡无牲口耕地,就把自己的坐骑枣红马牵去给老乡耕地。老乡不肯要,他说农时误不得,耕地要紧。有一朱姓人家,老两口患病,生活困难,黄克诚便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挤出3块钱,交给朱家15岁的儿子,让他作为本钱卖油条贴补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