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的灯光下,皑皑“白雪”中的“白桦树”,带领观众重返战火纷飞的东北。抗联战士使用过的大刀、步枪、穿破的军鞋,一件件展品静静讲述14年不平静的东北抗联历史,讲述着一支打不垮的队伍、黑土地上的忠魂。昨日,在参观《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抗战主题展览时,许多观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展览单元前久久驻足。
在“白桦林”间,一位举起手枪的战士英姿飒爽,他的身旁立着一块碑,上面写着“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殉国地”。1940年初,正是长白山区最冷的季节,气温下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可东北抗联战士依然出没在林海雪原与日寇周旋。为了保存力量,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决定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2月,杨靖宇在东北密林的茫茫雪原中,独自与日军周旋五天五夜,后因特务告密被包围,拒不投降,壮烈牺牲。
“可恶的敌军割下杨将军的头颅,抛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只有些草根、树皮和棉絮。”听到讲解员的介绍,15岁的徐州学生张之恒睿眼含热泪。“我感到悲伤和愤慨,既敬佩先烈的英勇无畏,又恨敌人的残暴行径。这是我在课本上不曾体会到的!”
在“白桦林”前,几把大刀和步枪吸引着观众的目光。露出木头的枪把,仅有两根手指粗的枪管,向人们讲述着当年作战的艰苦不易。“这么落后的武器,不容易啊,真是支打不垮的队伍!”退休教师苑先生对老伴儿说。
在这些武器的正上方,挂着一张被放大的巨幅照片,这是1943年10月5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部分指战员的合影。照片周围,并没有每名战士的名字,但一位发带银丝的女士看一眼就认出了第一排左边第二个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化名张寿籛)。
“那是我的父亲。”李兆麟最小的女儿张卓亚昨日也来到了这片“白桦林”前。“他们用血肉之躯阻挡了日本关东军,在最残酷的环境下,靠的是最纯粹的信仰、最坚韧的毅力。”张卓亚深情地望着父亲的照片,“抗联战士每个人肚子里面都没有食物,全部是树皮、草根,但是他们抗日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
移步身后的展示区,橱窗中发黄的纸上字迹斑驳,一个个音符书写着抗联战士的壮志豪情。无论是“蚊吮血透衫”,还是“冷气侵人夜难眠”,都无法动摇“夺回我河山”的钢铁意志。这是李兆麟主创的《露营之歌》的早期歌谱。张卓亚从小就会哼唱父亲写下的这首《露营之歌》。艰苦的斗争环境,战士们的乐观精神,都令她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