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历史故事野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80年代初何“最难解决问题”一度惊动中央

故事屋 | 发表于2017-08-13 | 作者:王二麻子 | 来源:互联网 | 被阅读
导读:因历史等原因,众多大龄青年男女的婚姻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甚至一度惊动了中央。中央书记处曾开会,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的婚姻问题。1981年,《市场报》在七版一个

因历史等原因,众多大龄青年男女的婚姻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甚至一度惊动了中央。中央书记处曾开会,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的婚姻问题。

1981年,《市场报》在七版一个角落里,刊登了丁乃钧的求婚启事。 资料图

本文摘自:《辽沈晚报》2009年11月05日第A08版,作者:佚名,原题:首则征婚启事“右派”娶到女教师

■那一刻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第七版刊登了一条征婚启事。全文79个字,竖排,配黑白照片一张。照片上,丁乃钧戴着眼镜,着中山装,颇为英俊。

■亲历者

赵立崑,原《市场报》编辑,刊发了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编辑赵立崑编发了一则征婚启事。曾被错划为“右派”的40岁数学教师丁乃钧,因此结识28岁的张丽瑛。鸿雁传书后,两人喜结连理。

彼时,因历史等原因,众多大龄青年男女的婚姻成为最难解决的问题,甚至一度惊动了中央。中央书记处曾开会,讨论30岁以上未婚青年的婚姻问题。

首例征婚启事成功后,各种媒体纷纷举办类似栏目。在经历羞怯和现实的矛盾考量后,众多未婚人士选择刊登征婚启事。以纸为媒,成为一个时期解决大龄青年婚姻问题的特别渠道。

“右派”来信征婚

“现在我还是单身,请求报社帮我找对象。”

看到写信人这个新奇的要求,赵立崑蒙了。

1980年12月下旬的一天,时任《市场报》编辑的赵立崑一上班,领导就把这封来自四川的长信交给他处理。寄信人叫丁乃钧,四川江津教师进修学院数学教师。在信中,他详述了自己被错划为“右派”及被纠正的过程。他说,虽然获得了纠正,但这种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当地没有人愿意跟他结婚,甚至帮忙介绍的人都没有。结果是,他40岁了还没成家,希望通过报社“求婚”。

赵立崑很同情丁乃钧的遭遇。在被这个新奇的要求吓“蒙”之后,赵立崑立即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帮他。

当时,《市场报》已有分类广告,有人刊登产品销售广告,有人登寻人启事。赵立崑想,可以照着寻人启事的样子,给他登个求婚启事。

猜您喜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