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第一次举起一把锈钝的柴刀,冲向烧毁家园的日本侵略者,他仅仅13岁,还被抗联战士们摸着脑袋喊“黄小孩”。
黄殿军 资料图
本文来源:新华网,作者:王天德 马令,原题为:《92岁抗联传令兵黄殿军:想到战友坟前上炷香》
【老兵档案】:黄殿军,男,1923年出生在吉林省靖宇县(1946年前叫濛江县,后为纪念杨靖宇将军改为现名)龙泉镇,1936年参加东北抗联,担任第二军第二师师长曹亚范的传令兵,参加了抚松、大蚊子沟、白家堡子、三道庙等战斗,1940年随部队化整为零,转入地下,坚持抗战。解放后,在家乡务农。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战争中,中国无数烈士甚至没有留下一个坟茔。
然而,这样一份民族的壮烈,也注定了一个老兵的难圆之梦。
当年,第一次举起一把锈钝的柴刀,冲向烧毁家园的日本侵略者,他仅仅13岁,还被抗联战士们摸着脑袋喊“黄小孩”。
如今,92岁的黄殿军,像一根细长的竹竿,静静躺在炕上,连翻身也成了难事。可听到记者到来,他还是让儿子黄贵清托着后背撑起身,“现在,我就想到牺牲的战友坟前上炷香,告诉他们,咱们过上了好日子!”
黄贵清说:“父亲常提起这事,可由于那时抗战形势严峻,牺牲的战友早已尸骨难觅,哪还能找到一座坟呢?”
黄殿军从小住在吉林省靖宇县龙泉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来到他的家乡,把全村人都赶到山下,圈到屯堡里看着,企图隔绝群众与抗日武装的来往。
13岁那年,日伪军强迫当地群众去修路,连妇女儿童也得去抬土石。“肩膀磨得出血,也不敢歇一下。”不堪受辱的黄殿军毅然加入了路过的东北抗联队伍。
后来,他被分到第二军第二师,成为了师长曹亚范的传令兵,几乎每天都跟着部队打仗。
枪林弹雨中,因年龄较小,被昵称为“黄小孩”的黄殿军,深受战友们的关照和爱护:大家几天吃不上饭的时候,他有时还能喝上一碗漂着玉米粒的热汤;在各部队传令时,被塞进怀里一个果子、一颗糖、一只稻草编成的蝈蝈;每次遇到打仗,干部骨干总不让他往前面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