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咸菜,知青们并不满意,卢玉梅就走上十多里山路,去邻近的磨街乡找亲戚,半买半讨一些牛油,好在吃捞面的时候放进去,增加味道。
知青 资料图
本文摘自:大河网,作者:郑良子,原题为:《我在知青队管伙食的日子》
民以食为天,在任何时候吃饱都是最重要的事情,哪怕是在知青插队的艰苦岁月里,能吃饱、想吃好也是知青们的一大愿望。卢玉梅1973年下乡成为一名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为表现好,被领导提拔为“司务长”,掌管着50多名知青的伙食,这其中她体会过了种种酸甜苦辣,时至今日想起这段经历,卢玉梅仍觉得给了她很大的历练,是终生难忘的财富。
忽然被提拔
决心干好它
1973年,年仅19岁的卢玉梅选择了上山下乡,成了一名知青。当时她和50多名伙伴一起去了禹州县杨岭农场,在农场里,卢玉梅辛勤劳动,是当时队里有名的“铁姑娘”。知青的岁月十分艰苦,单调的生活、繁重的劳动都让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感到不适应,但是最让他们苦恼的还是隔三差五就要撂挑子的炊事班。当时炊事班管着50多口人的伙食,还时不时有资金去采买蔬菜,但做出来的伙食却很差:很多时候都是红薯馍蘸盐水,偶尔配个蒜汁就是更换口味。知青们偶尔算下账感觉自己被伙房克扣了,于是总有争端,导致前后三班伙房都没能长久。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场的领导注意到了“铁姑娘”卢玉梅,让她担任伙房的头,自己挑选知青组建炊事班。卢玉梅开始并不愿意接手,因为炊事班和钱挂钩,有自己的经费,稍微做不好,就有人挑毛病,但是在农场领导的要求下,卢玉梅还是接受了这个岗位。
卢玉梅接手炊事班后,便想方设法改变队里伙食,暗下决心:“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把这事干好,让知青战友过上好日子。”
组建小班子
苦干加实干
做50多人的饭,只靠一个人肯定不行。于是卢玉梅开始挑选自己的炊事员,她精心挑选了一男一女,都是平时干活表现不错的,力气大还不偷奸耍滑。农场领导知道炊事班才三个人时,很为效率发愁。卢玉梅回复:“我们三个人先干着,要是忙不过来就再增加人手。”同时卢玉梅为了更好地激励炊事员的干劲,向领导申请将他们两人的每日工分调到9分,这是当时的最高分。